疫情三年,被遗忘的酒,时光窖藏中的集体记忆
2020年至2022年,是被刻入人类文明史册的“疫情三年”,口罩、健康码、隔离、核酸……这些词汇曾如潮水般淹没日常,而另一场静默的“遗忘”也在悄然发生——那些本该在欢聚中开启的酒瓶,在封控的角落里积灰;那些原为庆典准备的年份佳酿,最终成了时光的标本,当世界按下暂停键,酒的意义也从社交的催化剂退化为孤独的见证者,如今回望,疫情三年不仅是公共卫生的集体叙事,也是一场关于“酒”的文化记忆的断层。
被搁置的仪式:酒在隔离中的“无用之用”
酒的本质是联结,无论是年夜饭上的团圆酒,还是婚礼宴席中的交杯酒,它的价值总在人与人的碰撞中升华,疫情三年间,物理距离的阻隔让酒失去了传统场景,超市货架上,平价啤酒销量骤减;高档餐厅里,名庄红酒的醒酒器蒙上灰尘,一位上海的酒商曾苦笑:“2020年囤的茅台,到2022年还没拆封——客户说,找不到人喝。”
但矛盾的是,酒的“无用”反而凸显了它的精神属性,在东京,独居的上班族流行起“线上酒会”,对着屏幕举杯;在武汉,志愿者将白酒倒入保温杯,在寒夜值守时暖身,酒从宴饮的符号,蜕变为个体对抗孤独的私密慰藉。
时间错位的窖藏:滞销与觉醒
疫情对酒业的影响是撕裂的,一边是中小酒厂的生存危机——贵州某酱香酒作坊主回忆,2021年库存堆积,“连封坛的老酒都贱卖了”;另一边,顶级酒庄的收藏市场却逆势上涨,伦敦葡萄酒交易所的数据显示,2020年精品红酒投资回报率跑赢黄金,这种分化背后,是疫情放大了酒的“时间属性”:普通酒因即时消费场景消失而贬值,而稀缺酒则因长期窖藏价值被重新审视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“居家调酒”的兴起,封控期间,抖音上“家庭鸡尾酒”教程播放量暴涨300%,金酒、苦艾酒等小众基酒脱销,人们试图用DIY的仪式感,弥补缺席的社交狂欢,一位北京调酒师说:“原来酒可以不是热闹的附属品,而是创造热闹本身。”
遗忘的救赎:酒作为记忆的容器
当世界逐渐“阳康”,被遗忘的酒又该如何自处?成都一家酒吧的“疫情主题酒单”给出了诗意答案:一款混合了青柠与中药味的特调,取名“健康码”;另一款用三年陈朗姆酒为基底的饮品,标签上写着“2019年的风”,老板解释:“酒是液态的记忆,总要有人替时代保存味道。”
人类学家克劳德·列维-斯特劳斯曾说:“酒是文明的蒸馏。”疫情三年,我们蒸馏出的不仅是酒精,还有希望与困顿交织的复杂况味,那些未被开启的酒,或许正如未被言说的创伤,需要在未来的某次碰杯中缓缓释放。
站在2023年的路口回望,疫情三年的酒,有的蒸发于时光,有的沉淀为故事,它们提醒我们:遗忘并非消失,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窖藏,当某天,我们举起一杯跨越三年的老酒,饮下的不仅是醇香,更是一段集体记忆的复苏——关于隔离、等待,以及终将重逢的世界。
(全文约1100字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