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36话(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36话作文)

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彻底打乱了全球的生活节奏,学校停课、线上教学成为主流,而“家教”这一传统教育形式,也在特殊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,作为一名在疫情期间坚持家教的教育工作者,我与学生、家长共同经历了136天的特殊陪伴,这段时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场关于成长、耐心与情感的修行。


第一章:从线下到线上——家教模式的转型

疫情初期,家教的形式被迫从面对面转为线上,最初,我和学生都显得手忙脚乱:网络卡顿、设备操作不熟练、互动效率低下……学生小林的妈妈曾无奈地说:“孩子盯着屏幕发呆,根本听不进去。”

适应是唯一的出路,我尝试用更生动的课件、穿插短视频和互动游戏,甚至将课程拆解为15分钟一个模块,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,渐渐地,线上家教不再是“不得已的选择”,反而成为了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,小林在第三次线上课时,突然兴奋地喊道:“老师,这个动画解题太酷了!”那一刻,我意识到,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,变的只是传递的形式。


第二章:家教不仅是教学,更是心理陪伴

疫情期间,许多孩子因长期居家而情绪低落,我的学生小雨,原本是个活泼的初中生,但在隔离两个月后变得沉默寡言,她的父母忙于工作,无人倾听她的烦恼。

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36话(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36话作文)

在一次数学课上,我发现她心不在焉,便主动暂停课程,问她:“最近是不是有什么想聊的?”她犹豫了一会儿,突然哭了出来:“老师,我好想同学,每天只能在家,感觉像坐牢。”

那一刻,我决定调整教学计划,每周留出20分钟作为“树洞时间”,让她倾诉,甚至和她一起设计“居家趣味挑战”,比如用数学知识计算烘焙配方、用语文写作记录每日心情,慢慢地,小雨的笑容回来了,她的作文里多了一句:“原来隔离的日子也可以有光。”


第三章:家长的焦虑与家教的平衡

疫情期间,家长的角色被迫从“监督者”升级为“临时班主任”,学生小杰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,对儿子的学习要求极其严格,每次上课,他都会坐在一旁记录笔记,课后还要反复追问:“为什么这道题还没掌握?”

这种高压让小杰越来越紧张,甚至开始抗拒学习,我意识到,需要和家长沟通教育的“松弛感”,一次课后,我对小杰爸爸说:“您的认真让我佩服,但孩子需要一点试错的空间。”我建议他尝试“放手10分钟”,让小杰独立完成作业,再一起讨论错误。

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36话(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36话作文)

起初,这位父亲将信将疑,但当他看到儿子第一次主动拿出草稿纸演算时,眼神里的紧绷终于松动了,后来,他发来一条消息:“谢谢您,我忘了学习本该是孩子自己的事。”


第四章:家教生活的“意外收获”

在这136天里,家教不仅是我的工作,也成了我的“治愈时间”,学生小桐喜欢在课前分享她养的仓鼠,小宇会兴奋地展示他用编程做的疫情数据图,这些瞬间让我明白,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,而是双向的成长。

我也开始记录每天的“家教日记”,写下学生的进步、自己的反思,甚至那些令人捧腹的“网课翻车现场”,比如有一次,小林的猫突然跳上键盘,全班目睹了屏幕上闪过一串乱码,而他一本正经地解释:“这是我的猫在答题。”


教育的温度,从未被隔离

疫情终将过去,但这136天的家教生活,却在我和学生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它教会我,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,更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,为孩子点亮一盏稳定的灯。

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36话(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36话作文)

正如学生小雨在结课卡片上写的:“老师,谢谢您没让我觉得孤单。”而我想说,这段时光,同样温暖了我自己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