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围城下的家,在隔离中重新发现彼此

2020年初春,新冠病毒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,将我们一家四口封锁在90平米的公寓里,父亲作为呼吸科医生第一批奔赴抗疫前线,母亲是社区工作者每天早出晚归,留下我和刚上初中的弟弟守着这个突然变得空旷的家,最初两周,我们像两个被遗忘的孤岛,各自蜷缩在房间角落,用泡面和外卖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。

转折发生在某个深夜,弟弟突发高烧39度,我手忙脚乱翻找药箱时碰倒了父亲珍藏的白酒,琥珀色的液体在地板上蜿蜒成河,电话那头的母亲声音沙哑:"抽屉底层有备用退烧药,用温水...不,要用凉白开送服..."她突然哽咽,"妈妈明天就申请调休",凌晨三点,我跪在地上擦拭酒渍,发现木质相框里嵌着全家在鼓浪屿的合影,父亲托着弟弟骑在肩头,阳光穿透凤凰花在我们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

疫情围城下的家,在隔离中重新发现彼此

这个发现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们封闭多日的交流,次日清晨,弟弟退烧后提议重拾父亲教我们的象棋,当棋盘在餐桌上铺开,棋子碰撞声惊醒了尘封的记忆——去年除夕守岁,父亲故意输给弟弟三局,换得他背完《滕王阁序》,我们开始尝试母亲留在冰箱里的半成品菜谱,焦糊的糖醋排骨竟吃出童年味道;视频通话时父亲浮肿的眼袋在屏幕里晃动,他坚持要检查我们是否正确消毒门把手。

最珍贵的仪式发生在每周日晚八点,母亲会带回社区发放的蔬菜包,我们围坐在茶几旁,把蔫了的菠菜和发芽的土豆变成"创意料理",弟弟用萝卜雕出歪歪扭扭的玫瑰花,我负责把有限的肉末均匀分配,某个这样的夜晚,窗外突然传来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合唱,楼上楼下素未谋面的邻居纷纷打开窗户,手机电筒的光柱在夜空交织成星网,母亲红着眼眶哼唱,我才发现她白大褂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。

疫情围城下的家,在隔离中重新发现彼此

解封前夜,父亲终于归来,当他带着满身消毒水味站在玄关,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后退半步——这个本能的防疫反应让所有人愣住,随即爆发大笑,父亲张开双臂:"过来吧,我隔离过了。"那个拥抱勒得我肋骨生疼,弟弟的鼻涕眼泪全蹭在父亲肩章上,餐桌上摆着弟弟用数学作业本画的"全家抗疫勋章",母亲在每道菜旁都放了公筷。

如今回望这段被压缩的时光,90平米的空间像棱镜般折射出家庭关系的本真,当外部世界停摆,我们重新学会了注视彼此的眼睛,在速冻饺子里品尝到比米其林更珍贵的滋味,父亲书桌抽屉里多了本皮面笔记本,扉页写着:"抗疫日记:3月18日,女儿第一次独立处理发热患者(指弟弟),表现专业。"这或许就是疫情赐予我们最残酷也最温柔的礼物——在失去中懂得拥有的形状,在隔离中重新发现彼此的温度。

疫情围城下的家,在隔离中重新发现彼此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