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疫情封城/第一次疫情封城是什么时候
2020年1月23日凌晨,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:自当日10时起,全市城市公交、地铁、轮渡、长途客运暂停运营;无特殊原因,市民不要离开武汉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一个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实施"封城"措施,当武汉按下暂停键的那一刻,没有人能预料到,这将成为14亿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个特殊坐标。
封城首日,武汉街头出现了超现实的寂静,原本车水马龙的长江大桥空空荡荡,繁华的江汉路步行街只剩下风吹落叶的声音,超市货架上的方便面和蔬菜被抢购一空,药店的口罩和酒精早已断货,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,恐慌如同无形的病毒在人群中蔓延,一位武汉市民在日记中写道:"窗外是熟悉的城市轮廓,却像被按下了静音键,连鸟叫声都显得刺耳。"
这场突如其来的封城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,医护人员成为最早直面疫情的一群人,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拖着渐冻症的身体,连续三十多天奔走在抗疫一线;年轻的护士们剪去长发,脸上被口罩勒出血痕;全国各地4万多名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,逆行奔赴武汉,一位援鄂医生在防护服上写下"精忠报国"四个大字,这简单的四个字,道出了那个特殊时期最朴素的家国情怀。
封城期间,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被彻底重构,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,出入证、体温检测、团购蔬菜成为新的生活日常,老师们变身"网络主播",学生们在钉钉群里打卡上课;白领们开启居家办公模式,视频会议中时常夹杂着孩子的哭闹声;老人们学会用智能手机扫码购物,志愿者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,在汉口某小区,居民们自发组织阳台音乐会,当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旋律在夜空下回荡时,许多人泪流满面——这是对恐惧的抵抗,也是对希望的坚守。
封城不仅改变了个人生活,也重塑着社会运行方式,外卖骑手和快递小哥成为城市血脉的维护者,他们穿梭在空荡的街道,送去食物、药品和温暖;口罩工厂灯火通明,工人三班倒生产防护物资;科研人员争分夺秒研发检测试剂和疫苗,在杭州,某科技公司三天开发出健康码系统;在深圳,无人机开始在社区进行防疫宣传,这些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,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强大韧性和创新能力。
76天后,2020年4月8日零时,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,当江汉关钟声响起,长江两岸亮起"武汉重启"的灯光秀,无数市民涌上街头,见证这座城市的重生,但解封不等于结束,口罩、健康码、核酸检测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日常标配,人们开始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。
回望第一次封城,它不仅是疫情防控的应急措施,更是一面镜子,照见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,社会的脆弱与坚韧,那些逆行的白衣天使、奔波的社区工作者、坚守岗位的普通人,共同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抗疫史诗,而当我们今天面对疫情常态化的生活,或许应该记住:在那段至暗时刻,是无数普通人的勇气与担当,守护了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未来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