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2话,在隔离中点亮知识的微光

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,让世界按下了暂停键,学校停课、企业停工,无数家庭被迫转入“居家模式”,而在这段特殊时期里,家教——这一古老而私密的教育形式,悄然成为许多家庭的“救赎”,从线下到线上,从课堂到书房,家教生活不仅延续了知识的传递,更折射出疫情下的人情冷暖,本文将以12个片段,记录这段特殊时期的家教故事。


第一话:网课时代的“临时班主任”

疫情初期,学校网课系统崩溃,许多家长手忙脚乱,作为家教的我,成了学生的“技术顾问”兼“心理辅导员”,调试设备、整理作业、安抚焦虑……角色早已超越“老师”,更像一个全天候的“临时班主任”。

第二话:隔屏不隔心的“云板书”

没有黑板,就用平板电脑的手写功能;无法面对面,就开着视频一遍遍演算,学生的一句“老师,这样写字好像魔术”,让我意识到,教育的形式可以变,但专注的眼神从未改变。

第三话:厨房里的数学课

一次课程中,学生突然跑去厨房拿饼干,灵机一动,我让他用饼干排列组合讲解分数,生活即课堂,疫情让教学从教科书走向了柴米油盐。

第四话:父亲的旁听席

居家办公的家长常“无意”路过书房,后来索性搬来椅子旁听,一位父亲课后感慨:“原来我儿子解题时这么爱咬铅笔。”家教成了亲子关系的观察窗。

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2话,在隔离中点亮知识的微光

第五话:阳台上的“体育课”

久坐影响健康,我将课程间隔设为“阳台拉伸时间”,学生对着窗外背单词,说:“老师,原来鸽子叫声和‘pigeon’这么配。”

第六话:停电日的烛光教学

暴雨导致小区停电,学生提议点蜡烛上课,摇曳的烛光中,我们读完了《小王子》的章节,黑暗中的专注,反而让文字有了温度。

第七话:宠物助教“小白”

学生的白猫总跳上书桌“监工”,后来它成了我们的“教具”——用猫粮教比例,用追尾巴讲圆周运动,孩子笑称:“小白应该领工资。”

第八话:外婆的“历史小课堂”

学生外婆曾是历史老师,某天主动加入讲解抗战故事,三代人共学一堂课,是意外收获的家族记忆。

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2话,在隔离中点亮知识的微光

第九话:口罩下的毕业考辅导

高三学生复课后,我戴着口罩上门辅导,闷热的防护服、起雾的眼镜,以及学生那句“老师,您呼吸声好大”,成了2020年夏天的独特印记。

第十话:跨国时差的“深夜课堂”

一名留学生因时差只能在凌晨上课,我泡着咖啡,她捧着早餐,屏幕两端是惺忪却坚定的眼神。

第十一话:失业家长的“交换课程”

一位家长因失业提出用烘焙课抵学费,数学课后,我学会了烤舒芙蕾,知识交换食物,是疫情时代的生存智慧。

第十二话:最后的线下课

疫苗普及后,学生送我一张手绘贺卡:“谢谢您让我的隔离期像冒险。”而我想,这段家教生活何尝不是我的冒险?

疫情期间的家教生活12话,在隔离中点亮知识的微光


疫情期间的家教,是教育最小单位的顽强存续,它打破了空间的界限,弥合了技术的鸿沟,更在不确定的时代里,守护了确定的成长,当生活重归正轨,这段“12话”的回忆,将成为教育史上最温暖的注脚。

(全文共计约1050字)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