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灸大家是怎么治疗膝关节疼痛的?

工作了这么多年,见过很多病人,也治疗了很多病。不过到现在我才明白,真正让你成长和进步的,永远不是你治疗了多少病,而是你从失败病例中获得的教训和总结归纳出的治病思维。医生治病的乐趣在于能够掌握疾病的变和不变,而这恰恰也是中医最提倡的辩证论治的理念。不变的是每一个病人你都需要辩清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,变的是病人的体质。一位老中医说过这样一句话,如果看病时你能从上到下、从外到内谨慎、细致的辩证出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,那就没你治不好的病,实为肺腑之言。针灸大家贺普仁治病时取穴很少,少则一穴,多则三、五穴。我起先觉得不可思议,后来再想,可能这就是辩证清楚后自然而然的事情。明代医家李狿在《医学入门》中...

  • 459 次
  • 时间:2021-07-01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精气血津液

中医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,认为精、气、血、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质,其中血和津液比较好理解,精和气是对人体中看不见不能精确表达的物质的含糊称谓,概念相对抽象,其中牵涉到很多同名不同意的表达,必须对其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,理解其内涵后才能搞明白。这篇文章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的基本概念,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分。精人体之精分广义和狭义,广义的人体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,和广义的气基本是同一概念。狭义的精指的是藏于肾的肾精,用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。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饮食生化出的后天之精构成,主要包括了生殖之精、水谷之精和脏腑之精。通俗点说,人体之精大多数指的是肾...

  • 531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27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藏象学说

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,贯穿整个中医学的各个方面,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。“藏”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;“象”是表现于外的征象和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映象。藏是内在本质,象是外在反映,以此作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。体内的内脏可以分三类:五脏,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的五脏指的是人体的五个系统,包括脏器和功能,而不是脏器本身。比如区别比较大的脾系统,中医中脾主运化,主统血,其华在唇,开窍于口;它包含了整个功能系统,而不是现代医学中解剖的脾。五脏的功能是化生贮藏精气(精气血津液),多为实体。有句话叫“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”,说的就是五脏藏的是精气而不是水...

  • 523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25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三焦

前面藏象学说中说到五脏六腑互为表里,后面以一表配一里的方式为大家一一介绍每个脏腑系统。因为三焦没有与之相表里的“脏”,是个“孤腑”,先单独说一下。三焦是六腑之一,人的体腔和内脏之间的腔隙就是三焦。与其他“腑”不同的是,它在现代医学中没相对应的人体器官,作为“有名无形”的一个“腑”存在。三焦分上焦、中焦、下焦三个区域。膈肌以上叫上焦,包括心区和肺区;膈肌到肚脐叫中焦,包括肝胆区和脾胃区;肚脐以下的腹部叫下焦,包括肾区和腹腔区。三焦的生理功能三焦的主要作用是通调水道,通行元气还有运行水谷。我们知道血的通道是脉管,三焦就是水液、水谷精微和元气的通道。通调水道人体的水液代谢在精气血津液中讲过,主要是肺...

  • 515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23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心与小肠

心心脏的位置在肺管之下,隔膜之上,与脉管相通,是血液循环全身的动力和枢纽。心脏有规律的搏动,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运行,脉管也会随之搏动产生“脉搏”,中医通过“脉诊”来了解气血运行是否正常,作为诊断疾病的手段之一。中医把五脏与五行对应,心五行属火,是阳中之太阳,与四时之气的夏气相通应,心阳在夏季最旺盛。心的生理功能概括为一句话:主血脉,藏神,其华在面,开窍于舌。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释其中的意思。心主血脉血是血液,脉是脉管,心和脉管相连,和血液组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,心脏不停搏动,为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全身提供动力,发挥血液的营养、滋润作用。所以血液的正常运行和3个因素有关:心气充沛、血液充盈和脉道通...

  • 516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22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肺与大肠

肺肺的位置在心的上面,左右各一,是五脏中位置最高的,前面说心是“君主之官”,所以肺又称“华盖”(古代帝王车上的伞盖)。肺上连气管,喉为门户,通于鼻,与外界大气相通。五行属金,是阳中之阴,与四时之气的秋气相通应。肺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:主气司呼吸,朝百脉,主宣发肃降,通调水道,外合皮毛,开窍于鼻。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释其中的意思。肺主气司呼吸司呼吸就是管人体内外气的交换,保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。肺的呼吸功能正常,则呼吸均匀调和,主要体现在细、慢、匀、长四个特点。如果呼吸功能异常,主要分三个类型:吸入困难(偏虚),呼出困难(偏实)和呼吸都困难(声音粗偏实,声音无力偏虚)。此外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与运行...

  • 534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21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脾与胃

脾脾的位置在腹腔上部,隔膜下面,与胃以膜相连。藏象学说的脾系统从解剖位置来看是现代医学中的脾和胰,但生理功能上远超过这两个器官,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有后天之本之称。。五行属土,为阴中之至阴,与四时之长夏相通应。脾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:主运化、升清、统血,在体合肉,主四肢,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,在志为思,在液为涎。主运化“运”是运送,“化”是消化吸收。脾能把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,将其吸收后转运到全身。用于维持其他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营养来源是靠脾来运化,所以脾是后天之本。运化水谷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和小肠的分清别浊后,再通过脾运化成水谷精微,一部分自己吸收后转输至全身,另一部分上输心肺...

  • 514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20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肝与胆

肝肝的位置在腹腔,横膈之下右胁内,在五行属木,为阴中之阳,肝与四时之春相通应。肝主疏泄和藏血,肝为刚脏,体阴而用阳,喜条达而恶抑郁,在体合筋,其华在爪,开窍于目。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释其中的意思。主疏泄“疏”是疏通,“泄”是发泄,是指肝具有疏通、畅达全身脏腑气机的作用,调节体内气的运行保持通畅。肝的疏泄功能减弱,气运行慢了,就是肝气郁结;疏泄功能过亢,气运行快了,就是肝火上炎。肝的疏泄功能体现在:⒈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。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,很多女子痛经都是肝失疏泄;同样的津液得不到输布,就会形成水湿痰饮。⒉促进脾胃的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脾胃的气机升降才能协调不乱。《中...

  • 500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18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奇恒之腑

奇恒之腑是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、女子胞的总称,中医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,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也分属五脏。奇恒之腑不同于五脏六腑,功能似脏,都是贮藏精气的器官,形态似腑,大多中空,所以另立一类。脑脑位于人体最上端,外部是头面,内部是脑髓,所以又称髓海。脑的生理功能有:主宰生命活动呼吸,心跳等生理活动都由脑控制和条件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。主精神意识人的情感、情绪、思维、意识、记忆等精神活动,都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。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分属五脏外窍,都在头部,人的听觉、视觉、嗅觉、味觉包括语言能力都归属于脑。此外脑海统领肢体,与肢体运动密切相关。在五脏之中,脑与心、肝、肾的关系尤为密切。因为心藏...

  • 668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16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形体官窍(五体)

形体广义的形体泛指人的躯体,包括头面、颈项、躯干、四肢、脏腑等,狭义的形体特指五体,包括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脉,分属于五脏。其中皮属于肺系统,肉属于脾系统,筋属于肝系统,骨属于肾系统,脉属于心系统。脉脉在中医术语中是个多义词,在五体中,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又称脉道,脉管,血脉,血府。它是一个遍布全身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。脉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行气血和传递信息两个方面。运行气血心、血、脉共同构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,脉壁损伤或者气机不通畅,都会引起血行障碍。脉中气血运行迟缓则血瘀,加速妄行则出血。此外脉对血液还起到约束作用,控制血液在脉道中循环不息。传递信息脉有反应全身信息的作用。心脏推动血液在脉道流动会...

  • 515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15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五脏的关系(二)

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体现在气和水两方面。肺主气,脾益气,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,为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提供物质基础。所以睥为生气之源,肺为主气之枢。肺和脾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,肺主行水,通调水道,脾运化的水液依靠肺气的宣降才能输布全身。所以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。病理上脾和肺相互影响,“肺虚累脾”和“脾虚及肺”都会引起脾肺气虚,常见症状为:少气懒言,咳喘,自汗恶风,抵抗力差,食少便溏,体型消瘦等。另外脾虚不能运化水液,水湿聚为痰饮贮存在肺,就会出现久咳不愈且痰多稀白的症状,这类症状虽然表现在肺,但根本是在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出现问题。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运动和气血运行两方面。肝...

  • 486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14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五脏的关系(一)

脏与腑是表里关系,脏与脏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资生和制约的关系。五脏分属五行,而五脏的关系不仅仅是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,还表现在各脏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影响。本文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关系。心与肺‍‍心主血,肺主气;气为血帅,气行推动血行,血为气母,血是气的物质基础,气和血的关系就能代表心与肺的关系。“精气血津液”中提到肺中宗气的作用是“走息道,行呼吸,贯心脉,行气血”,血没有气的推动就会瘀滞,同时气没有血的运载就会四处涣散。心血和肺气相互配合,才能保证气血正常运行。在病理上,常见有心肺气虚。肺气虚会导致心血瘀阻,最终心肺气虚;反过来心气虚也会导致心血瘀阻,最终心肺两虚。主要症状为...

  • 502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13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经络

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,经脉是主干道循行在人体深层,像大树的树干;络脉是经脉分出来的支道分布在人体浅层,像大树的树枝。把脏腑,形体官窍等看成是人体的“零件”,经络就是把这些“零件”串联成一个整体的联络网。经脉主要有正经、奇经和经别三大类:正经有十二条经脉,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;十二经别就是十二经脉别行的正经;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,作用是约束骨骼和关节,保持关节的正常屈伸活动;十二皮部是把全身皮肤分成十二个部分,分属十二经脉;奇经有八条,奇经八脉的作用是统率、联络、调节十二经脉。络脉主要有别络、浮络和孙络三大类:十五别络是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条络,任脉络,督脉络和脾直接分出来的一...

  • 463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12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体质(一)

体质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,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影响,形成的功能、形态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。比如热底的人容易上火长痘,寒底的人容易手脚凉,就是体质不同引起的。不同的体质倾向,受到不同外邪侵入的敏感度不同,发病后往寒热湿燥等方向传变的倾向也不一样。如果能事先知道患者的体质,在诊断和治疗用药时就多了一个参照条件,结果就会准确很多。体质差异的标志1、形态;包括体型、体格、体质、面色、毛发、舌象、脉象等人体外部特征。人体形态是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外在表现,体质差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形态的差异。2、生理功能;包括各脏腑的功能盛衰,新陈代谢,环境适应能力,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强弱差异。...

  • 517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11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体质的应用

体质的应用1、说明个体对不同病因易感性偏阳质因机体本身偏热,较为亢奋,易受阳邪,发病时往热的方向发展;偏阴质阴机体本身偏寒,较为抑制,易受阴邪,发病时往寒的方向发展。平和质阴阳相对平衡,不易感受外邪,很少生病,即使生病治愈得也很快。2、说明发病原理不同人感受邪气后的发病情况不尽相同,是否发病,轻微还是严重,往往由体质强弱决定。体质强正气足,感受外来邪气就不易发病,体质弱正气虚,病邪就会乘虚而入容易发病。3、解释病理变化中医把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称为从化。偏阳体质的人感受湿邪,湿邪往往会从阳化热,表现为湿热证;偏阴体质的人则表现为寒湿证。中医把疾病病位的传移和寒热虚实的变化称为传变。影响疾病传变的因...

  • 463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07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外感病因

病因就是致病因素,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,会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,是引起疾病的原因。病因包括外感病因(六淫、疠气)、内伤病因(七情、饮食、劳逸)、病理产物病因(痰饮、瘀血、结石)和其他病因(外伤、寄生虫、胎传)。六淫六淫又称六邪,是指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外感病邪,六淫的概念是从六气转化而来,六种气候因素四季轮转,六气太过或者不及就会产生六淫。夏天当热不热冬天当冷不冷,或非其时而有其气,或暴寒暴暖都会让人生病,对病人来说六气就转化成了六淫,对抵抗力强没有生病的人来说就是六气。即使气候正常,也有抵抗力差的人会生病,所以六淫不管天气是否正常,都是客观存在的。六淫的致病特点1、季节性;一般来说春天...

  • 412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06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内伤病因

病因就是致病因素,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,会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,是引起疾病的原因。病因包括外感病因(六淫、疠气)、内伤病因(七情、饮食、劳逸)、病理产物病因(痰饮、瘀血、结石)和其他病因(外伤、寄生虫、胎传)。七情内伤七情是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种情志变化,七情在正常范围内属于正常情志活动。如果情志变化过于突然、强烈、持久,超出生理调节范围就成了致病因素。七情太过会直接影响五脏、气血运行而导致疾病发生,这种情况称之为“七情内伤”。七情与五脏精气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,情志变化又能到影响五脏气血。《情志与五脏的关系》中提过,具体表现为:心在志为喜,过喜则伤心;肝在志为怒,过怒则...

  • 596 次
  • 时间:2021-05-05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病理产物病因

病因就是致病因素,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,会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,是引起疾病的原因。病因包括外感病因(六淫、疠气)、内伤病因(七情、饮食、劳逸)、病理产物病因(痰饮、瘀血、结石)和其他病因(外伤、寄生虫、胎传)。病理产物病因在疾病过程中人体内会形成病理产物,这些病理产物又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,包括痰饮、瘀血和结石三类。痰饮水、湿、痰、饮是机体水液停聚形成的病理产物,属于都是阴邪。“水”是输布失常停聚的水液,常表现为水肿;“湿”也叫湿气,呈汽态弥漫性大;“痰”是质地粘稠浑浊的乳胶状水液;“饮”是比水浊比痰清的水液。稠浊为痰,清稀为饮,更清为水。水、湿、痰、饮可相互转化也可相兼,湿聚为水,积水为饮,饮...

  • 523 次
  • 时间:2021-04-30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基本病机(二)

疾病种类繁多,临床征象各种各样,各种疾病机理变化原理也不同,但总的来说会有一些相同的规律。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就是基本病机,包括邪正盛衰、阴阳失调、气血失调和津液失常4个方面。气血失调气血失调包括精、气、血不足,各自生理功能失常以及三者互根互用关系失调。精的失常脏腑之精一般多以气和血来表现,只有肾有藏精的功能,所以精一般特指肾精。精虚:指肾精亏虚,导致精虚的原因一般有先天禀赋不足、后天失养和房劳过度等。精的生理功能失常精瘀:指男性排精障碍,导致精瘀的原因一般有房事不节、七情内伤、邪阻精道和手术创伤等。失精:失精指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,失生殖之精是肾气不固或阴虚火旺的表...

  • 473 次
  • 时间:2021-04-29
中医基础理论——基本病机(一)

疾病种类繁多,临床征象各种各样,各种疾病机理变化原理也不同,但总的来说会有一些相同的规律。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就是基本病机,包括邪正盛衰、阴阳失调、气血失调和津液失常4个方面。邪正盛衰中医针灸推拿正骨教学咨询13373317613发病过程就是人体正气与病邪斗争的过程,正邪此消彼长,疾病会向两种本质不同的方向变化,“邪气盛则实,正气夺则虚”,也就是实和虚的变化。实:发病过程中,如果邪气盛,正气也盛,能够与邪气相对抗,就会有邪气盛则实的实证表现。实证表现多见于外感六淫的初中期,病理产物(水湿痰饮、瘀血等)引起的内伤病,气滞气闭。实证的共有表现有:体质壮实、脉实有力、疼痛拒按。虚...

  • 662 次
  • 时间:2021-04-28
×